张寿民传略

发表时间:2019-10-1  来源:临沂近现代名人书画博物馆

1998年7月7日10时45分,90岁的世纪老人--张寿民与世长辞了!

    "人贵有志,行贵有恒",是张寿民一生恪守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不息,为发展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为弘扬书法艺术苦苦求索,就是张寿民一生"志"与"行"的统一。

    追求真理早年走上革命道路

    张寿民,原名张椿荫,曾用名张维寅,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常庄镇南文字现村人。1908年农历2月18日,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张华岑,是一位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先进知识分子。年轻时,怀着济世救民、教育报国的志向,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师范学校毕业后,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以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为已任,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知识,启迪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七七"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无能运动,首任我党创办的泰山第四联中校长,后被选为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为发动群众参加抗战、支援八路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做也了卓越贡献,1946年不幸逝世后,被我党追认革命烈士。家庭的熏陶,父辈的影响,为张寿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张寿民的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中国正处在激荡与剧变的时期。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覆灭;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的为炬,点燃了融反帝爱国运动、思想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一炉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历史和时代就在这种激荡与剧变中,筛选着锤炼着造就着自己的健儿。张寿民也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如唤环境中磨炼,形成着自己的思想与品格,选择着自己的道路,树立着自己的志向,逐步完成了一个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向一具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1916年至1923年,他先后在本村小学、响水湾高小、莱芜中学读书,1924年1月转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升入山东省济南第一师范读书。在济南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党组织的一系列革命活动:1925年3月参加了济南市各界群众团体召开的追悼孙中山先生的大会和有关悼念活动;上海"五卅"惨案发生,6月上旬,参加了济南30多所中等学校举行的罢课和大游行活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积极参加了山东党团组织的欢迎、声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宣传活动;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五三惨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了抗日宣传周活动,张寿与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参加了街头演讲、散发传单等反日宣传活动和反对日军占领学校的斗争。"五三惨案"后,济南陷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中,我党团组织多次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张寿民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宣传自己的观念。1930年暑假前夕,他的学生刘向一(现为中组部离休干部)到济南考学,在济南师范学校张寿民的宿舍里休息时,无意中听到了张寿民与冯羡周(老党员、离休干部)两人的谈话,他们从三民主义谈到共产主义,从孙中同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谈到蒋介石叛变革命,从蒋介石剿共谈到江西红军的战无不胜。张寿民说,三民主义行不通,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刘向一回忆说:"他从头的谈话无意中给我上了一堂启蒙课,张寿民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者,又是后来我入党的介绍人"。

    1930年7月,张寿民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新泰县羊流第二小学、日照县中学、省立曲阜第二师范附小、平原张村师范附小、惠民乡村师范附小从事教学工作,讲授五六年级的语文。结合讲解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荐进步书刊,引导学生多阅读鲁迅、郭沫若、高尔基的有关书籍;通过与学生谈心、聊天等形式,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特别是他在平原乡村师范附小任教时(1933年9月至1937年7月),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东三省,进逼华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据他的学生魏学诚、郭长琛、刘涟清等(均为老党员、离休干部)回忆:张寿民老师,思想进步,既教书,又育人。结合讲解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吴越之战,既讲清越国从失国到复国的过程,更讲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艰苦奋斗精神;讲苏武牧羊时,突出苏武持节不辱,不畏艰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讲述古代岳飞、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讲当代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革命者的爱国救民思想。每逢"九一八""五卅""五三"等国耻日,就介绍"惨案"的过程,控拆帝国主义的罪行,说明爱国救民人人有责、读书要志在救国的道理。一次,一个学生提问,报纸上在天天说的追剿"朱毛共匪"是什么意思?张寿民老师就谨慎地介绍说,朱毛是批朱德和毛泽东两个人,都很有学问,是共产党和红军的领袖,他们是坚决主张抗日的,是为解救痛苦劳动人民才起来革命的,不是匪。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公开向学生讲述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他是学生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导师。在张寿民的教育、启发、影响下,抗日战争一爆发,很多年龄大一点的学生,便纷纷向共产党靠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不少人后来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走上了党政军的各级领导岗位,为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投笔从戎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的部队不战而逃。日本侵略军很快占领了京津地区,沿津浦线南下,10月兵临山东。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正在惠民乡村附小教学的张寿民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徂徕山起义,参与创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并在抗日烽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战于泰莱抗日根据地。

    "七七事变"后不久,张寿民回到自己的家乡莱芜,宣传抗日,组建抗日武装。他多次找到曾任东北义勇军某支队司令,抗日热情很高的徐杰三,商讨组织抗日武装的计划。日军占领莱芜后,莱芜的爱国志士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一些地痞、迷信团体也趁机笼络人员枪支,形势比较混乱。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张寿志与张俊涛、张信智、张加祥、张旭元等,先起出了本村原自卫团的15支枪,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青壮年都有愿意同他们一起抗日,有的还拿出了自己的枪弹,很快集合了四五十人,与徐杰三组织的队伍会合,一起拉到英障村天主教堂驻扎。20多里路的行军,扩大了影响,张寿民和徐杰三的一些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也纷纷投奔而来。毛梓才、毛德甫叔侄带着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留下的部分枪支、子弹入伍,夏骏青、韩香圃、段金斋、韩闵相继赶来,董功臣和董立言也送来了十几个人和五六支枪,于是一支有六十多人、四十多支枪的抗日队伍便组织起来了。队伍拉起来后,在跟着谁抗日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也遇到了有关方面的拉拢。国民党南京军事参议院陈调元封徐杰三为"光复军第十六支队司令",国民党秦启荣派人劝张寿民接其委任为梯队司令。张寿民拒绝了秦启荣的威胁利诱,说服徐杰三放弃了支队司令的头衔,动员大家说,我们是为打鬼子才组织起来的,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抗日打鬼子的,我们要参加徂徕山起义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跟着共产党抗日,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咱就有了主向。毛梓才、毛德甫等都主张跟着八路军干,大家统一了意见,宣布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徐杰三任中队长,张寿民任指导员,夏骏青任秘书,张俊涛任供给主任,毛梓才任政治战士,下设三个分队,并任命了分队长、班长,宣布了纪律。张寿民与段金斋到红埠岭向四支队领导汇报了组建十中队的情况,正式列入四支队序列。后来,以十中队为主体编为一团二营四连,段金斋任连长,张寿民仍任指导员,徐杰三调略去部工作。从此,这支由农民自动组织的队伍,在共产党领导下,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8年4月下旬,省委在淄川的磁窑坞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对敌斗争,开辟根据地等问题,决定将第四支队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南下莱芜,反击顽军秦启荣部,建立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抗日根据地,同时南路部队北上,会师莱芜。4月28日,赵杰率南路部队智取莱芜城,活捉顽固派县不辞劳苦谭远村和保安大队长景兆岭等300人。5月初,反共顽固派秦启荣调集重兵向莱芜反扑,重新朝晖驻莱芜,同月,国民党石友三部进驻莱芜,我党与其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四支队联合石部将秦启荣部队驱逐出莱芜,建立了以梁竹航为县长的统一战线县政府,同时建立了抗日群众团体。我党派一些党员干部参加筹建统一战线区、乡政府的工作。四支队和莱芜县委派张寿民担任第六区的筹建工作,时任六区区委书记的张寿民,带领百夏骏青、毛梓才、韩寓吾等同志,走访了该区10个乡镇中的8个乡镇,宣传抗日,动员当地名人士绅支持改选旧区公所,成立抗日统一战线区政府。由于工作细致扎实,在苗山村召开的选举大会上,各界代表一致推选张寿民为六区区长,我党顺利接管了旧区公所,把旧团练改编为区中队,后升县大队。六区是莱芜发第一个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区政权,成为四支队经常活动的根据地之一。张寿民在任六区区长两年多的时间内,积极恢复乡、村政权,发动各界群众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带领区中队配合四支队执行战斗任务,打击敌顽势力,地方秩序,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0年4月,我党建立的"七县联合办事处"改为泰山行政专员公署,张寿民调专员公署工作,先后任专署秘书,泰山中学教导主任,专署研究室主任,博莱县文教科长等职。他积极投身泰山抗日根据地建设,参加反"扫荡"、反"蚕食"、反"强化治安"斗争,积极组织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文化运动、冬学运动、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调山东建国学院学习。

    为国育才献身党的教育事业

    张寿民,无限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革命和建设的英才,奉献了毕生精力,他是20世纪中后期山东教育界的名宿。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寿民历任博山县教育科长、淄博特区建国学校副校长、博山县文教科长、莱芜县文教科长等职,他大力组建中小学校,促进了解放区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广泛开办冬学、民校、夜校、识字班,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对提高解放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活跃农村文化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1948年12月,山东省政府委托张寿民为兖州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长期从事中学和师范教育工作。

    1949年7月,为适应恢复教育的新形势,培养小学师资,山东省政府将原驻泰县嶅阳的省立沂蒙中学改为省立沂蒙乡村师范,委任张寿民为校长。1950年3月,沂蒙专署撤销,新建沂水专署,省政府批准沂蒙乡村师范东迁沂水县城,并更名为省立沂水师范学校,张寿民仍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校级领导只有张寿民一人,他既要抓老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又要抓新校的建设。为了做到教学、建校两不误,他与总务主任牛德华,在七八月份的高温酷暑下,多次徒步往返于相距二百多里的新泰嶅阳和沂水县城之间,为勘察校址,联系办理征地手续,寻找施工队伍,督办工程用料,不辞劳苦废寝忘食。当时政府财政异常困难,国家尚无专门的学校基建经费项目,迁校费用由省教育厅从教育经费中拨出部分小米支付。为解决建校经费,春节一过,张寿民校长就径到省教育厅孙陶林厅长家,详细汇报基建情况,面陈经费困难,省厅领导和业务处室的负责同志,感于张寿民的工作精神和建校的实际需要,及时补上了费用缺口,保证了按时竣工,一座占地60多亩的新学校出现在沂水城。1951年7月,沂水师范正式迁到沂水。

    建校之初,教职员工成分、思想比较复杂,学生程度不齐,办学条件差,工作千闲万绪。在这种情况下,张寿民校长认真整顿规范教学秩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政治教育,严格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千方百计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特别在老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当时,学校的教职工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原沂蒙乡师的老教师;一部分是从附近新选择的教师;一部分是省教育厅选派的旧职人员。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思想不统一,感情不融洽,时有摩擦。一些旧职人员程度不同地背有思想包袱。校长张寿民分别不同情况与大家谈心交心,做耐心细腻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新来的教职员工,政治上信任,生活上照顾,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工作中,他能充分发挥教导处、总务处两个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检查指导,放手让他们抓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沂水师范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秩序进一步规范,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1954年9月,根据临沂地区教育工作的需要,张寿民调任临沂师范学校校长。1958年9月,临沂大学成立,张寿民调任临沂大学教育系主任,负责大学的师范教育。1959年9月,调任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在这期间,张寿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工作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下功夫抓教学秩序的规范,教育质量的提高。他亲自抓教研活动,经常随堂听课。他经常对老师和学生讲: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唤起他们的自信、自尊,从自我教育开始转变,是育人的规律。作为一名老师,学生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满足求知欲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欢迎,才能把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调动起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著。他的这些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做法,被某些人认为是"用业务冲击政治","鼓励老师、学生走向白专道路",加上他在党的会议上对当时出现的"高指标、浮夸风"提出了不同看法,被当作右倾机会主义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降职降级,调到苍山县任师范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后甄别平反,恢复原职原级别,于1962年5月,重返临沂师范任校长,他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创造性的贯彻"八字"方针和61条,临沂师范学校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6月8日,临沂地区在临沂影剧院召开批判大会,将张寿民和临师王小古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行了批斗。从此,张寿民被关"牛棚"、批斗、劳动改造,达12年之久。直到1978年10月,才平反、解放,任临沂地区教育学院顾问。1983年3月由行政14级晋升为13级,享受地厅级待遇。1985年7月离职休养。

    张寿民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理论,春风化雨的师道胸襟,为沂蒙山区培养了大批英才,为临沂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对学生爱之甚深,望之甚厚。"今日冥然之少年,明日卓然大栋梁",是他激于情、发于心的向往。他始终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知事明理,为学生排忧解难,用长者的慈爱滋润了一棵幼苗,用才者的风范带起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他的学生不仅撒满沂蒙,而且遍及齐鲁乃至中华大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

    勤奋学书弘扬祖国书法艺术

    张寿民酷爱书法,在书法艺术上既得自家学又有深厚的造诣。他的父亲张华岑是当年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家中珍藏着《淳化阁》等许多名碑帖,经常与笔友研读碑帖,交流书艺,使他在童稚时代就受到翰墨的熏陶。他常读常用练,兴趣日增。入高小后,他每天所交的书法作业,都是着重运笔一丝不苟。入中学,上师范,他仍常练不辍。挥毫作书,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嗜好,乃至生活中不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教务冗繁之时,他都抓住点滴时间,利用简陋的条件练习。"文革"中,他身处逆境,在接受批斗、劳动改造之余,在所住的阴暗潮湿、矮小的防震棚里,仍利用废旧报纸不停地写字练习。1985年离休后,他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每天大部分时间伏案书写。直到去世前一个月,还在为求字的人泼墨题联。

    他广泛摹写名家书体,欧、柳、颜、赵之后,继之二王、魏碑、苏、黄、米、蔡、郑板桥等。他曾7次登泰山,细心观察各种碑匾,揣摸各种碑文,反复推敲摹练,得各家之真谛,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自忆的品格。他认为:碑帖即前人之经验,不摹不行,熟于心并流诸笔端,方能得其意;得其意,忘其形,才有创新;临摹阶段固有心理选择之倾向,但创新阶段自已的意志、品格等因素则起主导作用了。这些真知灼见,于学书于做人均有启迪。

    张寿民的书法,不仅功底深厚扎实,而且独具特色。既有二王遗风,又形成了雅、健、深、秀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于委婉中见刚劲,在深秀中显淳朴。点画运转,巧真自如;首尾贯通,酣畅自然;既有晋韵、唐法,也有宋意、明态。观赏他的作品,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近几年,他的书法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出沂蒙,进入京、津、杭等地,行家里手叹为惊奇。1996年10月,临沂市教委策划、选编的《张寿民书法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他88岁高龄时出版,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了书名,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挥毫题词。沈鹏盛赞:"八法何须南北分,清新简淡妙如神,融合诸体至其意,熟后能生始率真。"刘炳森赞其"二王遗风,雅健深秀"。他们认为张寿民不仅是沂蒙山区的,也不仅是齐鲁的,而且是全国的。此外,他的作品书人生哲理,传道德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既是他生活准则的再现,也是他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结晶。欧阳中石看到这些作品后,高度评价为"集文章道义,兴翰墨风流。"张寿民题写的楹联条幅,其内容有许多是他的即兴创作。对同事,忆旧情,讲友情,情真意切;对晚辈,有劝勉,有鼓励,语重心长。他把自己人的书法艺术与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笔耕耘出一片沃土,用自己的墨化成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辛勤地做贡献。他的品格与艺术交映生辉,令人感佩!

    张寿民把传播书法知识,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不辞辛劳,默默耕耘。对求字的单位和个人,他都来者不拒,欣然应诺,深思熟虑,着重运笔,精益求精。在临沂市城区及周边县城的众多重要建筑物、重要场所,乃至一些商业门面,都有他的墨迹,给新兴的城市增加了一个个亮点,增添了许多美色。他的书法作品,广泛传于临沂地区许多干部、教师、职工、群众的家中,给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内容。得者不计尺幅屏条,都珍视谨藏予以传家。对初学书法的学生、社会青年,他都热情接待,详细讲明书法基础知识,耐心辅导,有时手把手地教,让其体会要领,有时让其当场练习,进行具体指点,还应邀为他们书写仿影、字帖,指导他们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和书法爱者说:"学书不在时间长短,要看你在古人法帖临摹上下了多少功夫,一定要先临摹,后出帖。要先练功,后练字,不要急于求成,要踏踏实实地练基本功,不仅要练好字内功,还要练字外功。书法难得书卷气,应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艺术的崇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书法与人格的结合。""学写汉字要立足传统,坚持创新,便会陷入腐熟的泥潭而失去生命力。"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播书法知识,真诚地辅导初学书法的人,收到金针度人的效果,他在晚年,不顾年高体弱,疾病缠身,认真学习借鉴古人有关书法艺术理论,结合自己毕生练习书法的经验体会,撰写了《书法基础知识》书稿。全书共分五讲,而以很第二廛《汉字书法的基础知识》为重点,详细讲明了姿势与执笔、运腕与用笔、汉字的结构与布局、临帖与笔墨纸砚的选择使用。在这一讲的基础上,第三讲介绍了古代的书法理论。第四讲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对中小学汉字书法教学的几点建议。第五讲用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作为示范。加上开宗明义的第一讲《学习汉字书法的意义》,共同构成一部结构完整、条目清楚、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适合中小学书法教学和指导书法爱好者自学书法的优秀教材。此书出版发行,对普及书法知识,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品格高尚永保共产党人的风范

    张寿民在近一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趔。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也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保持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发向上的革命热情。

    张寿民,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笼罩祖国之时,他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宣传真理。在祖国危难之秋,毅然投身革命战争,为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战争年代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从教以来,敬业爱岗,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就是在受到错误处理蒙受冤曲的时候,仍矢志不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决拥护、积极宣传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的成绩而欣欣鼓舞,为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不良风气而忧心忡忡。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跟风,不刮风,着力抓教育质量。在对人对事的处理上,尊重事实,坚持原则。为此曾在历次运动中到冲击。他既不后悔,也不改初衷,始终如一。他敢于抵制各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对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他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张寿民一生从不追求私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张寿民的书法名扬省内外,慕名求字的单位和个人纷至踏来,有求必应,但拒收润格。凡是带钱或礼物求字的,他都拒之门外,他认为,人们喜欢汉字书法,是对艺术的追求,我有一技之长应贡献给他们,算我对弘扬祖国书法艺术尽了一点力,这是我做人、练字的准则。基于这种认识,他将出版《张寿民书法集》所得的15万资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张寿民师范书画教育基金"。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灾区人民的困难记在心上。近几年,临沂地区乃至全国旱涝洪灾频发。尽管他收入不高,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当市政协组织捐款,组织书画家作书作画义卖,他都积极参加,带头捐款物,支援灾区人民抗灾自救。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学有专长的各类人才,他都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在他的周围团结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推动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大批合格教师,推动着临沂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与提高,使临沂师范跨入全省先进师范学校的行列。他平易近人,光明磊落。在学校领导岗位上几十年,待人宽厚,广交朋友,无论是教师、学生、工作,有了困难和心事,都愿找他聊聊天,谈谈心,他都推心置腹地与人交谈,帮其解开思想上的疙瘩,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他襟怀坦白,有话说在当面,从不在背后议人之短。对在运动中伤害过他的同志,从不计较,他说:"运动之中,对我有些不适之外,说些过头话,或者无中生有的话,是大势所趋,只要总结了经验教训就行。"师范学校的教师评价他是一个毫无防人之心的好人,具有长者之风。他这种光明磊落的胸襟,平易近人的作风、宽厚待人的情怀,构成了他个性中的另一种风范,是他的人格力量在一个侧面的显现。

    张寿民的一生,是追求进步的一生,从事革命的一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也不管是从事行政领导服务教育事业,还是修练书法研究学问,他都求真务实、兢兢业业。"有志者事竟成",张寿民一生有"志"亦有"成"。他的"志"在人们的口碑中体现;他"成",在其教育事业和书法作品中生辉。
更多
网站点击统计:1003502次